在開發(fā)出《阿瓦隆之王》《火槍紀元》等成功游戲之后,劉宇寧仍然在思考:如何在SLG中實現(xiàn)新的玩法?怎樣才能讓玩家在游戲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存在感?在新游《巨獸崛起》中,他嘗試了一些與眾不同的創(chuàng)新。
劉宇寧比我想象得要年輕一些,他看起來有點像一個剛畢業(yè)不久的程序員。無論是在玩家群體中還是在行業(yè)內,他都不太出名,在這一點上,他就和他所在的公司 KingsGroup 差不多。 KingsGroup 很少在什么行業(yè)會議或行業(yè)媒體上出現(xiàn),在這一點上,他們是實打實的實用主義者。
但 KingsGroup 開發(fā)的游戲和這種低調恰巧相反,他們的第一款游戲《阿瓦隆之王》曾經在全球范圍內取得過43個國家的暢銷榜第一,第二款游戲《火槍紀元》則取得了不遜于《阿瓦隆之王》的好成績。憑借這兩款游戲的強勁表現(xiàn),發(fā)行商 Funplus于今年4月首次登頂中國發(fā)行商出海收入榜,5月再次蟬聯(lián)冠軍。
但我們的對話很少涉及到前兩款游戲的成功之處,大多數(shù)時間里,他都在思考。有的時候他會回憶過去,有的時候則眉飛色舞起來——比如談到他是如何準備在新游戲中實現(xiàn)一種新的玩家互動模式。他希望這種互動模式能夠一定程度上改變用戶在SLG游戲中的玩法——玩家們的著眼點不再是簡單的攻占與被攻占,他們會被更加有機地組織起來,每一個玩家都將找到在這個游戲中獲得存在感的理由。
我問他,為什么要試圖改變一個非常成熟的游戲類型。他告訴我:“玩家都覺得能發(fā)泄一下很爽,但好像并沒有人關心自己,或者在這個游戲世界里自己有沒有用,有沒有什么意義……”
然后他補充:“所以我們希望改變這一點,如果你能把這些東西做好,玩家就不會那么容易傷心,會玩得更久。這是個商業(yè)目的,但是本質上我認為這是符合人性的。”
我經常會在很多人身上發(fā)現(xiàn)這種有趣的理想主義——并不是那種剛入行的獨立游戲開發(fā)者的理想主義,而是那種知道現(xiàn)實是怎么回事兒,面色如常,但把追求放在心里,久久不忘的理想主義者。更明確一點兒說,他們把“現(xiàn)實”和“理想”的沖突處理得很好。另外,他們往往會把做一件事的目的從兩個角度來解釋——理想主義層面的,和現(xiàn)實主義層面的。他們希望讓人相信某件事情不但聽上去很美,而且實際也會很好。
從各個角度上說,劉宇寧都是個有趣的人,他也玩很多游戲,看《頭號玩家》,令我最感興趣的是他仍然相信某些東西,而且愿意去嘗試追求它們。比如說,他相信溝通是好的,他希望游戲能夠調動用戶更深層次的情感——不是表層的“刺激”或者“憤怒”,而是滿足更深層次的情感訴求,比如“被需要”“被肯定”和“被尊重”。
所有這些想法似乎都和“游戲開發(fā)成功顯學”有些背道而馳。但做出兩款成功產品的他應該有資格思考這些問題。在我看來,這種基于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格外寶貴。它不同于那種天馬行空的想法,也并不局限于純粹的收入數(shù)字。我曾經在很多人身上看到過這種理想主義,有些人成功了,也有些人失敗了——但其實那并不重要,這種理想主義讓我相信游戲從來不是流量變現(xiàn)的產物。
劉宇寧曾經在人人游戲任職,一件有趣的事是,在采訪過幾位曾在人人游戲任職的人之后,我覺得他們有一些共同點——比如他們都相信方法論,相信世界上存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他們頻繁地自省,不停地復盤自己和公司所做過的決定,然后試圖從更高的層面著手,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劉宇寧也一樣,他把整個公司打包成一個團隊,試圖讓經驗和認識能夠得到完整的傳承,他不停提到自己曾經做的錯誤決定,提醒自己在關鍵時刻能夠更加堅定。在他看來,他所經歷過的一切最終會成為他的財富。“公司怎么起來又怎么衰落,說起來可能只是兩句話,但當時置身其中,你的感受會非常深刻,因為你經歷了這個過程,想過、做過,不管有沒有效果。”
我問他:“所以你覺得歷史往往是可以重復的,或者說就是重復的嗎?”
劉宇寧想了想,然后回答:“當你經歷過,你就會相信?!?/p>
觸樂(以下簡稱“觸”):您一開始開發(fā)游戲的契機是?
劉宇寧(以下簡稱“劉”):我們那兒是個小縣城,去報攤只能買到有限的幾本游戲雜志。那個時候(信息來源)比較貧乏,1994年的一本《電子游戲軟件》, 我1996年才買到。當時上面有一個人,我忘了是誰,寫了一個《諸葛孔明傳》的攻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時候高二,還都是玩一些《魂斗羅》《三國志》這樣的游戲,也沒玩過日式RPG,所以當我看到小說式的攻略,就覺得“哇,原來還可以這樣”,趕緊去借卡玩了一遍。我看了這個攻略之后,就決定要做游戲了。
觸:很認真的那種?
劉:對。因為看了攻略,發(fā)現(xiàn)其實游戲還是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的。當時沒有網(wǎng)絡,自己的年齡也比較小,那時候就想,做游戲到底讀什么專業(yè)好,看了半天,最后就去上了計算機專業(yè)。后來發(fā)現(xiàn)其實有用,但不是那個“有用”,其實是兩回事。
那會兒可以玩到的游戲比較多。我們當時都是去電腦城買,有一層全都是那種攤。那個時候的游戲對我影響還挺大的,尤其是美式的RPG,《博德之門》《無冬之夜》之類的。
觸:比較有意思的是,《阿瓦隆之王》這種看起來國際化的或者說是西方背景的游戲,實際上根據(jù)我們的成長經歷,接受起來是毫無問題的。
劉:那個階段中國用戶沒有游戲機,或者說沒有更先進的游戲機。有電腦也沒有網(wǎng)游,電腦上除了美少女養(yǎng)成游戲之外,大部分都是這些(美式RPG)。那時候也玩《三國志》,但感覺就好像是個年貨。我就沒再多玩了。
觸:很多人會覺得中國的玩家接受西方奇幻那一套還是會有隔閡。但我的感覺是,我們那會兒好像沒覺得有太大的隔閡。
劉:舉個例子,比如說在國內網(wǎng)絡小說剛起來的時候,那些小說我覺得從里子里面都是西方那套的改編,或者說某一部分是這樣,用了東方的那些術語,但是內核其實還是西方的。
觸:什么時候您真正開始做游戲?
劉:大學畢業(yè)之后我當了一年的程序員,后來就跑去深圳做游戲了。那時候已經是2004年了。開始我是做數(shù)值策劃,那個時候都是很草莽的,你分析一下某幾個游戲之間的差別,可能說得很高深,面試的人就覺得你可能是OK的。
觸:您做數(shù)值策劃做了多長時間?
劉:沒多久,大概一年多我就升了執(zhí)行制作人。那個游戲可能做了三年吧。但比較搞笑也比較尷尬的是,游戲從收費的時代一直做到了免費的時代……后來我就出去跟人創(chuàng)業(yè),做網(wǎng)頁端的策略游戲,那個時候頁游剛剛興起策略類型。
觸:去了人人游戲?
劉:對,人人游戲那個時候已經……反正轉變很大,可能還沒捂熱呢,行業(yè)的方向就變了。我們開始的時候以為人人是做端游的,因為那時候是2010年,人人游戲有一款產品叫《天書奇譚》。
變革出現(xiàn)的時候,在行業(yè)內的人即使一開始博得了先機,可能也會比較迷茫。我們可以說誤打誤撞做了幾個策略頁游轉手游,趕上了第一波國內手游爆發(fā)的時候。
觸:我記得人人當時出了好多手機游戲。
劉:對,因為那個時候成本非常非常低,我們成長也非常非??臁?011年底的時候我們開會,討論的是應該走哪個方向,是要更多的產品,還是往渠道發(fā)展。
但行業(yè)形勢變了以后,操盤的人退縮了,不太相信能做得更大。原來這個地方是無人之地,隨便搞就能有很好很好的成績。但后來發(fā)現(xiàn)成本在提高,當紅利失去的時候,大家會思考,是繼續(xù)呢還是見好就收。
實際上最后還是收了。其實人人網(wǎng)、人人游戲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起個大早趕個晚集,趕上了運氣卻沒有把握住它。
觸:所以,在人人讓你感受最深的,實際上就是他們面對某一種選擇的時候退縮了?
劉:2011年底,游戲增長態(tài)勢非常好的時候,人人做了非常多的游戲,但是沒有去做原生的游戲,大部分(游戲)都是Flash轉的,發(fā)熱、內存消耗高之類的問題一大堆,運行效率很低。當時可能就是為了上市,希望保持這個增長,對應的策略就是做很多很多的游戲。我后來發(fā)現(xiàn),不僅是人人游戲,那個時代的大部分公司都碰到了同樣的問題。做成一款游戲之后,公司突然變得非常非常大,但是新游戲就好像很難復制之前的成功。
觸:國內很少有游戲公司能夠連續(xù)推出兩款以上持續(xù)成功的游戲。
劉:說到這個我就隨便說一句,從今年2月份開始,我們的第二款游戲《火槍紀元》的收入已經超過第一款游戲《阿瓦隆之王》?,F(xiàn)在這款游戲在美國已經遠超《王國紀元》,但全球范圍內和《王國紀元》還有一定差距。憑借這兩款游戲, 4月我們第一次成為中國發(fā)行商出海收入榜冠軍,5月又蟬聯(lián)了冠軍。
以我自己這么多年看來,我覺得大部分人能做成功是因為運氣,包括我自己在內,不管是做成功一款還是兩款。但反思所有以前的經歷,可能是會有幫助的。
所以我們采用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可能全中國都還沒有的做法,就是把整個公司打包成一個團隊,亦即在公司里面,至少在北京這個地方,不區(qū)分項目。如果說策略團隊一共有20個人,那么我們不區(qū)分這20個人是做A游戲還是B游戲,而是希望當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做A游戲成功了之后,可以完整地把A游戲的成功經驗傳承到B游戲中——當然是同一個品類,而不是把它拆成兩個團隊。
我可以這樣說,我們這個公司整個團隊除了被動離職之外,這一年多時間內離職的人最多只有三四個人,自主離職率在5%以內。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從整體理解做的事情,這樣不會出現(xiàn)互相不認同或者惡性競爭的情況。我們認為游戲開發(fā)應該是延續(xù)的,它是一個越來越深、越來越廣的過程。
觸:會不會有一個人做了三年SLG之后,他終于煩了,說我想做個生存游戲什么的?
劉:我們不會做永遠的拷貝,不停地重復,就算很掙錢也會覺得厭煩。我們其實是分成兩條線,就是既做完全創(chuàng)新的游戲,也去做幾乎是拷貝一樣的游戲,把它分成兩種不同的訴求。像后者我們要求的就是做得足夠快,但對于前者,我們的開發(fā)周期是非常長的,比如這次的這款新游戲。
觸:聽起來就是有的游戲用來賺錢,維持公司壯大發(fā)展,有的就完全創(chuàng)新,是這樣嗎?新作是怎樣一款游戲?
劉:我們的新作叫做《巨獸崛起》,其實還是策略游戲,但是我覺得原來策略游戲的模式已經比較老了,所以希望做一個比較大的改變,或者說經濟結構的改變。
以前的策略游戲比較強調弱肉強食,競爭非常非常激烈——我打了你,就要直接把你打廢,你家都沒了只能“流浪”。后來逐漸發(fā)展,輸?shù)囊环诫m然能保有一些固定的東西,比如裝備和等級,但其實也挺慘的,因為可能幾個月攢的東西一下就沒了。我們就在想,這樣的游戲邏輯是不是有點怪,因為只要你不是這個游戲里最強的幾個人,那你最終就一定會被人打出游戲,或者是只能跟在別人后面混。這對于玩游戲的人來說,感覺會比較差。因為它會出現(xiàn)兩個問題,一是會加深對策略游戲的壞印象,進去之后反正不管玩多久,都會被人打出游戲;二是到一定階段就會質疑自身的存在,因為即使“茍”著,不管你和大哥怎樣,但真正有大事的時候,大哥也不會帶你。
觸:他是不是可以覺得自己是組織中的重要一員,然后獲得一些榮譽或回報?
劉:但假如雙方實力差距比較大,當要進行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時候,你上去就死了。如果你的財力不行,同樣的損失,你的挫折感是非常非常強的。所以我們希望在這個方向上做一個大的改變,希望最后的結果是玩家既不會被人打了之后就無力回天,又可以加強那些戰(zhàn)斗力不太強的人在游戲中的存在感,讓他覺得他在這個世界中是比較重要的。
觸:那“大哥”會不開心嗎?
劉:所以我們想到了一個模式,與《夢幻西游》的模式類似,讓不同層次用戶之間能夠流動起來,能夠互相幫助。本質上說,你要有存在感,是因為你的某些東西是別人需要的。大哥的戰(zhàn)斗力比你高很多,所以我們會給他另外一種環(huán)境;在戰(zhàn)斗之外,你的經濟產出可以是別人需要的。我們在游戲中設定了一整套的內容,有點像MMORPG,你可以在野外打到一些東西,也可以生產一些東西,就像RPG一樣,可以當作整個世界的組成部分,可以去和更高級的玩家交易。
觸:我想舉一個例子:以前我玩過一款策略游戲,一進去有一塊地,但我不太常玩。然后旁邊有大哥每天20多個小時不睡覺,撲在上頭不停發(fā)展,一個星期后他跟我說,不加入我我就把你打爆,我拒絕后他確實把我打爆了,然后我就退游戲了。如果在這個游戲里,我還是這樣拒絕社交,會遇到什么?
劉:一般情況下,在這樣的游戲里你要是一個“獨狼”玩家,被打爆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你的游戲樂趣會少掉很多,你本來參與的就是一個講求社交關系的游戲,加入聯(lián)盟會有很多好處。
但你要說“被打爆了會怎樣”,其實也不會怎么樣。因為以前的游戲會把你的兵工廠全都拆掉,把你的房子拆了,但《巨獸崛起》里首先沒有拆房子這個概念,其次即便你兵和資源被打光,恢復速度也是很快的,兵越少恢復得越快,兵越多重建花費的時間和資源反而越多。
資源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利用資源造出“能夠賣給別人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就好像我在地上挖原油,我要把它做成石油產品賣給別人才有用。
但工廠也是有限的,即使有無限多的資源,制造出成品也得花很長很長時間。所以就算你擁有的資源特別多,對你來說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好處。相反,即使資源很少,即使被人搶了,因為你的恢復速度很快,也就無所謂。
以前的游戲都是那種“成吉思汗”式的游戲——我把別人殺了,再把東西搶過來。但《巨獸崛起》不是,游戲中的生產力是和人的數(shù)量和科技相關的,所以玩家沒必要非得把別人殺掉,而是要造成對自己有利的局勢,從別人那里進口一些東西,再出口另外一些東西,就可以了。
觸:就像殖民地或衛(wèi)星國這樣?
劉:從全球市場的角度看,分工很重要。比如說,如果勢力A是第一陣營,勢力B是第二陣營,那么當他們實力很接近的時候,一旦爆發(fā)沖突,沖突的目的也不是為產品的資源,而是要搶“誰是老大”,對于其他小弟,雙方各有需求,那大家就會各自拉攏。
所以,這就是我們認為的,戰(zhàn)爭的本質就是為了爭奪地位,而不是為了掠奪別人的資源。在這個基礎上,游戲里的互動應該會更頻繁,像是遠交近攻、互相搞權謀之類的,應該會更活躍一些。
觸:聽上去的確有點像現(xiàn)代社會的世界局勢。我會覺得很多SLG是“二戰(zhàn)”甚至“一戰(zhàn)”以前的那種戰(zhàn)斗方式和政治體現(xiàn)。但如果真的能夠創(chuàng)造一個體系,這個體系中每一個人都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讓整個體系運轉起來的話,我還挺有興趣的。
劉:我們還在實驗它,因為以前沒有人做過這件事情。
觸:為什么你們想做這樣的創(chuàng)新?
劉:還是那句話,回到最早說的那些玩家,最后大部分都被趕出去,他們會覺得這個品類或者這種游戲沒意思,甚至是很傷心。一個游戲如果只是無聊都還好,但是如果讓玩家傷心的話,那感覺就不一樣。
玩了無聊,他會覺得不是這個游戲類型不好玩,只是這個游戲很渣;但如果他很傷心,那就會覺得這種游戲其實是負能量的,不應該去玩這樣的游戲。
另外就是存在感——現(xiàn)在的人沒有存在感。當今社會很多人都衣食無憂,都覺得能在游戲里發(fā)泄一下很爽,但好像沒有人關心自己,或者在這個游戲世界里自己沒有用,沒有什么意義。我們希望改變這一點,我們認為如果能把這些東西做好,那游戲就不會那么容易讓人傷心,會吸引人玩得更久。這是個商業(yè)目的,但是本質上我認為這是符合人性的。
觸:這是一個架空世界觀和架空年代的游戲?
劉:簡單地說,你可以理解為像《侏羅紀世界》中,科學家復活了遠古的恐龍以及猛犸象這類生物。但是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恐龍就暴亂了,軍事化的恐龍把這個世界毀掉了。
觸:聽上去是《侏羅紀公園》結合《猩球崛起》。?
劉:恐龍們暴走以后,一些人類回到了原來研究出這些科技的地方,試圖尋求讓人類和恐龍共存的方法。我們的主題是“共存”,恐龍某種意義上就像機器人或人工智能,是一種比人更強大的東西。當然,這個主題本身也引出另外一個主題,就是游戲中的玩家,也是共存大于競爭的。我們希望他們是共存的,我們希望它是反傳統(tǒng)SLG的。
觸:聽起來很棒。但是你怎么把這些東西傳遞給用戶,通過劇情嗎?SLG游戲中的劇情似乎很難展開。
劉:這個主題,其實是一個碰撞的結果。一開始的時候出發(fā)點比較樸素,我們覺得這個主題是比較新奇的,那個時候大家也比較癡迷這種生存或者廢土題材。
但在做前期預熱和宣傳海報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一個小女孩撫摸著霸王龍的海報,顯得特別喜歡,我們自己團隊的人也都非常喜歡。就像看到電影里的金剛一樣,不會想到誰是主人,而是一種伙伴的感覺。我們后來覺得,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觸:會不會擔心中國很難理解這種概念?我覺得中國其他SLG主打的特色都是“列土封疆”什么的。
劉:我們做游戲的時候其實不僅僅考慮中國的情況,因為我們公司雖然大部分是國人,但也有不少老外,他們都能感受到這一點。也許因為我們都是游戲玩家。
不過其實有一點值得一提。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做推廣傾向于刺激和激烈。當然,事實也驗證了,短平快之類的廣告很吸引人。但我們后來再次驗證的時候,發(fā)現(xiàn)好像并不是這樣。短平快的東西吸引人,可能是因為大家沒有辦法講出更深的東西或更有情感的故事,你只能調動他的一種情緒,就是刺激,就只能這樣。玩家也不關心什么東西,反正就是拼刀拼槍而已。?
如果你可以調動玩家不同的情感,比如說人和恐龍,或者人和狗,人和馬,甚至是朋友之間,如果你可以喚起更多的共鳴,玩家還是會有反應的。他即使此前看過的都是效果刺激的廣告,他還是會有反應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就是更深的、訴求層面上的統(tǒng)一。
我們現(xiàn)在做的還不夠多。我們希望在游戲立項的時候就要去想,如何在所謂“吸量”和你想要表達的內容之間達到一個雙贏。
觸:我覺得很多用戶很難把SLG和共存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你會擔心這一點嗎?
劉:我不會在游戲的商店頁面上每天跟玩家說不要打仗,要和平。共存不是一個制作者耳提面命的概念,而是玩家在游戲過程中自然而然體會到共存更好,游戲應該表達出這一點,讓玩家在游戲規(guī)則中找到這一點。玩了一段時間之后,用戶發(fā)現(xiàn)共存是更好的策略,對于所有人都是更好的。那他自然會享受共存。
所以我覺得,不是說玩家接不接受,玩家可以帶著他的既有觀念來玩這個游戲,他仍然能夠得到爽快感或者成就感。但是當他玩得更多之后,我們希望他能夠理解到新?的游戲方式,會做出一些改變,我們希望是這樣。
觸:您鼓勵人們釋放善意,您這么做是因為覺得它可能會收更多的錢,還是因為您自己本身認為釋放善意是好的?如果這兩者都有的話,它們的比例是多少?
劉:我們最初并沒有為了追求更多的收入。早期我其實是不太喜歡原初的那個策略游戲的,我是個比較喜歡做長期思維想象的人,所以我可以預料到,最后大家并不會得到皆大歡喜的結局。那是我不太愿意看到的。
但后來我自己也玩了一些策略游戲,我發(fā)現(xiàn)我的確感受到了另外一種情感,也理解了這樣的游戲為什么能夠那么成功。但同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意識到玩到四個月、半年之后,自己的付費欲望不夠強了。?
在原來的一些游戲中,你的付費是越來越高的,如果不高的話,前面花的錢就沒什么用了。實際上我后來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和大家沒什么關系。我每天就做一些固定的事,然后放置等待,也不知道為什么,就是覺得反正做點東西比不做要好,可能很多人都會這樣。
直到有一天,我被人一下清光了,就解脫了。就在那個時候我還每個月花一兩千元買月卡,但是那時候已經覺得你們和我之間沒什么關系,可能我們在一個群里聊天,但追求不一樣。其實出于這個角度,我希望做出改變。
觸:所以您希望這個社會可以一直運轉下去?如果用戶組在一個服務器里,就像一個有活力的經濟體系一樣。
劉:我希望是更久一些,所以我們做了全球市場交易。而且我一直是這么希望的,比如很多游戲要合服,我們的《阿瓦隆之王》其實就不太想去做,我不想合服去榨取用戶的最后的一點利益,去破壞當時的這種社會形態(tài)。
有時候游戲的某個服務器玩家可能已經不充錢了,但他們在里面已經變成一些好朋友,大家都覺得何必呢,我們就玩玩就好了,聊聊天就可以了,不要打了。如果游戲公司很在乎成本,我可能會覺得趕緊把A服和B服合起來,然后最后來一波就完了。
我就不想做這件事情,就把它們放著也無所謂。對我來說這些肯定會產生成本,但我希望玩家覺得這個游戲對自己還是有一些價值的,過去在這里的一些牽絆也會持續(xù)下去。
觸:在過去的一年里,您覺得最不開心的是什么時候?
劉:最不開心的時候……
觸:焦慮,憤怒,比如這些情緒……
劉:我想想……我其實一直都在焦慮。
觸:會焦慮?為什么呢?看上去你們賺了很多錢。
劉:因為目標不一樣吧。我們既然定下了目標,當然希望能夠持續(xù)增長。去年的時候我們有一段時間很難過,收入不增長,還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
比如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那時候說我們試試看吧,期待中國市場會有一個大爆發(fā)。爆發(fā)是爆發(fā)了,但有很大的問題。例如中國市場上代充很多,導致壞賬量巨大,很難辦。
我們用了很多時間去查去封。但代充和游戲里的資源商人還是非常非常多,那些商人不僅做中國人的生意,還會把生意做到外國去,你知道嗎?真的非常麻煩。
觸:比國外多一個量級嗎?
劉:不是一個量級,而是國外根本就沒有。國外第一沒有代充,第二沒有資源商人。
觸:資源商人出現(xiàn)的原因是中國人力成本低?
劉:不是,就是外掛,根據(jù)你的游戲開發(fā)外掛。資源商人的核心是賣資源,不是生產。那個時候我們非常焦慮,在中國市場發(fā)現(xiàn)這么多的問題,必須要解決。為此我們不得不專門做了一個“中國包”,只針對中國用戶,和其他區(qū)無關。但這個中國包總是被蘋果拒絕,我們搞了好久,一直被打回,我們又不能因此而趕走用戶,只能把他們的行為逐漸調整過來。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做這件事,幾乎大半年吧。
觸:后悔在中國開服嗎?
劉:在方法上有一些后悔,我們開服的時候是以全球的方式做的,所以沒法防范互相串聯(lián)的情況。
觸:你們的新游戲會有防范嗎?
劉:從第二個游戲開始就有防范,但我們在新游戲中又做了改變,還是希望全球在一起玩。所以我們做了很多的調整,把中國和其他國家放在一個服務器里面,但同時能夠讓他們大部分時間不互相交流,只有在跨服活動時再去交流。
觸:這個感覺奇妙吧,自己的游戲會有安道爾或者什么不太常見的國家的用戶?
劉:很有成就感。我曾經碰到過一個肯尼亞玩家,我跟他玩的時候會送他一點資源,我們互相幫助了一段時間。然后他有一天跟我說,他是一個來自肯尼亞的人。我還碰到過俄羅斯的玩家,每天打他,打了幾次之后,他給我發(fā)信息,說他現(xiàn)在只能待在這里了,因為沒法傳到別的地方去。我很難想象一個中國玩家會跟我這么對話。
觸:那么,過去的一年——或者直到現(xiàn)在,您最高興的是什么時候?
劉:從我個人來說,可能不算是高興,但最有感觸的一件事情是一年多以前,游戲規(guī)模還不是很大的時候,有一次發(fā)現(xiàn)有個服務器,里面所有人都扎了帳篷,帳篷像山一樣圍起來。
然后我們去看了一下,是有一個玩家去世了,所以所有人都扎了帳篷,就像葬禮的儀式一樣。這讓我們很受觸動,我們發(fā)現(xiàn)用戶對于這個環(huán)境是非常認真的,也很在意游戲里的一些東西,有一種“他不是一個ID,而是一個和真實的世界互相聯(lián)系著”的感覺。
它會讓我覺得,玩家在這里玩,確實是因為有他想要的東西。他確實投入了感情,有他想要的東西。他玩游戲花錢也好,不花錢也好,他在游戲中有了自己的代入,投入了感情,投入了這種聯(lián)系,所以他會玩這個游戲。
我們有幸做一個游戲,能夠聚集到一些人,天南到海北,能夠互相問候,我覺得還是很感動。?
從公司發(fā)展的角度來說,我們還是比較開心的,這個新的游戲經過了驗證,它是可以持續(xù)做起來的,至少部分驗證了。
觸:是通過什么驗證的?
劉:我們的第一個游戲就成功了,而第二個游戲在第一個游戲沒有跌下去的情況下,比第一個做得更好。
觸:你說的是《火槍紀元》?那么你們目前正在做的這個游戲呢?
劉:《巨獸崛起》?我們還在優(yōu)化,就跟剛才說的一樣,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是可以跟玩家對話的,我們可以把自身想要表達的東西傳達出去。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
觸:聽上去像《頭號玩家》最后的那句話。
劉:我們不希望我們做最后做出來的是那種掙很多錢,然后做很大,但滿屏幕充斥著廣告和各種強化的游戲。那樣開發(fā)者和玩家之間就變成了純粹的買賣。我們其實希望是有連接的,你我之間能夠達成共識,開發(fā)者和玩家之間達成一個共識,我們希望達到這樣的程度。?
我們有幸發(fā)現(xiàn),游戲在某個部分有了一點這樣的苗頭,但還要進一步驗證這一點。
有件事情我以前不太跟別人講:《阿瓦隆之王》這個游戲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在2015年的時候接手了這個游戲。當時它已經開發(fā)兩年了,中間換了無數(shù)的人,可想而知,那個時候還是比較混亂的。
因緣巧合,我接手了這個游戲,細節(jié)就不細說了,中間調整了很多東西。其實那個時候我還是很害怕,或者說很恐懼,因為我在人人的時候一開始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我覺得我總是要接這樣的事——一個殘局,你來了,試試發(fā)揮一下,把這個事情搞好。但是我前兩次都失敗了,都沒搞好,所以我特別害怕。
所以……是不是這是命?也不能說背鍋吧,就是你的角色總是好像很有本事,要收拾殘局,但最后總不見得能把這件事情做好。很大程度上這部分經驗也告訴了我,怎么去避免昨日重現(xiàn)。
觸:怎么去避免再次失???
劉:對,因為后來我意識到,真正的核心問題是每個人要認識到自己能力的范圍,不要去強求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也許你覺得自己好像很厲害,或者別人覺得你很厲害,但是每個方向都有很厲害的人。你可能比較全面,但在某個專業(yè)上你不見得是最好的。
如果你想做好一些事,就應該是去做那個你最擅長的、可以做得比別人更好的事情。我在《阿瓦隆之王》的時候,就是這樣做的。
除此之外,實際上我們一直是邊摸索邊學習,那個時候的游戲功能是不太全的,坯子還不錯,但內容遠遠不夠。但由于我們把改進游戲和改進推廣方式同步進行,等我們在用戶的獲取方面有很大進展的時候,這個游戲已經針對性改善的比較多了。
那時候有一件事很夸張,我們的推廣費用增長得非常迅速,每個月從投入百萬美金逐漸發(fā)展到千萬美金,但當時游戲收入其實沒有那么高——換句話說,就是入不敷出。那個時候我們從財務上面其實也很有壓力,大家沒有長期的收入模型,不知道到底是要繼續(xù)投入下去,還是降低?
因為用戶量增長和成本增長不是同步的,我們花了非常非常多的錢,但是由于策略游戲付費相對滯后,所以收入和投入是完全不匹配的,收入可能只有投入的三分之一。所以我們討論了很久,到底要不要繼續(xù)頂上,要不要繼續(xù)保持這個規(guī)模,甚至擴大規(guī)模去做去推廣。最后,我們還是頂著壓力繼續(xù)擴大規(guī)模。
觸:有反對的意見嗎?
劉:一開始的時候都比較害怕。我們有一些數(shù)據(jù),有一些模型的推理推衍,我們認為這件事情從預測來說是可行的,只是大家有沒有那種勇氣去試,把所有東西都砸進去,賭未來的一個結果。
所以其實那個時候都很忐忑,但那個時候有一點很重要——我們當時沒有什么預期。整個團隊都沒有“我曾經怎樣怎樣”或者“我要賺錢,賺很多錢”的包袱……
如果你的公司已經盈利了,那就會對盈利有要求,至少不應該越來越差;如果你是一個上市公司,那就需要財報上的數(shù)據(jù)好看些,這些都是包袱。但在那個時候,我們本來就沒盈利,本來也沒什么東西,所以完全沒有包袱。再加上我原來在人人的經歷,最終決定還是頂著壓力繼續(xù)做下去。
現(xiàn)在我們已經對新的東西有比較穩(wěn)妥的把握,在這方面顧慮就少一些。但是當時,做這個決定是不太容易的。
觸:純粹從理性角度上來說,你懷疑過這么做可能會不成功嗎?
劉:我當然懷疑過,因為其實我們的爆發(fā)點和我們投入最大的點是分開的,我們2016年不斷的迭代游戲產生了量變,但真正的質變是半年后,盈利能力大幅度提高,那個時候其實我們已經連續(xù)幾個月把非常大規(guī)模的資金砸進去了。如果游戲修改得不夠好,或者我們沒有找到更好地獲取用戶的方式的話,可能就不見得會這樣。
到了2017年上半年,我們開始逐漸降低投入,現(xiàn)在看來,其實應該再激進一些。所以我覺得,如果一旦在比較小的時候退縮,可能就會滿足于當前的規(guī)模,就會一直保持這種心態(tài)——小一點,穩(wěn)一點……
觸:但是那種激進的方式會被人說成是賭徒。
劉:所以每個人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都是愿賭服輸,要做好承擔所有后果的準備,沒辦法,就是這樣。
commando@chuapp.com
編輯,怪話研究者,以及首席廚師。2001年進入游戲行業(yè),熱衷于報導游戲行業(yè)內有趣的人和故事,希望每一篇寫出的東西都是有價值的。
查看更多祝佳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