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能否為所欲為:游戲業(yè)界內的惡意收購

維旺迪對育碧的惡意收購,不是資本第一次對游戲公司進行干涉,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編輯林志偉2017年10月14日 09時36分

如果要說這段時間,游戲業(yè)界最引人注目的商業(yè)糾紛,那恐怕就不得不提維旺迪對育碧的惡意收購這件事了。作為法國傳媒業(yè)的龍頭老大,維旺迪對自己同國的游戲企業(yè)育碧垂涎已久,幾次想靠著財力惡意收購這家公司。其實早在幾年前,維旺迪就為吞并育碧做足了準備,像育碧旗下的手游廠商Gameloft,就在去年5月底被維旺迪收購。

我維旺迪今天就是要為所欲為

不過在游戲圈內,惡意收購的案例可不止維旺迪一家。除了像這種大財團收購游戲企業(yè),并干涉游戲制作獨立性的惡意收購之外,還存在著游戲公司惡意收購游戲公司的情況。不過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們還得先從惡意收購與究竟是什么開始聊起。

何為惡意收購

我們都知道,在現(xiàn)代企業(yè)體系中,如果是已上市的股份公司,那么很多情況下公司的運營與人事變動等等都受股東影響。在股東,持有最大份額股份者,就能從實質上操縱這家公司的運營,這種制度也就給了意圖惡意收購的公司可乘之機。

大部分情況下,都是財力雄厚的巨型財團,對規(guī)模較小的企業(yè)進行收購。由于財團擁有極其雄厚的現(xiàn)金儲備作為支撐,他們往往能花費正常股價1.5-2倍的價格從各個股東手上收購目標公司的股權。等待他們購得了超過半數(shù)股權后,惡意收購基本上就可以宣告完成了。

強行進入董事會是惡意收購的一個特征

在玩家群體中,大多數(shù)人都十分反對維旺迪對育碧的惡意收購,這是因為,大部分惡意收購都會對企業(yè)的長遠運營產生負面影響。在游戲圈外,惡意收購往往意味著大范圍的高層人員調動,大規(guī)模裁員以及對公司長遠經營方針的破壞。而在游戲圈內,這種影響就更為惡劣。

以維旺迪之前對育碧子公司Gameloft的收購為例,在去年5月底收購成功之后,Gameloft的董事會就為表達不滿集體辭職。而該公司由于其母公司從同為游戲公司的育碧,變成了少有涉足游戲產業(yè)的維旺迪,其游戲產品雖然數(shù)量開始增多,但質量卻呈跳水式下降。至于在玩家之間的口碑,更是一天不如一天。

在離開了育碧后,Gameloft的口碑下滑得很嚴重

這也就是為何,玩家們不希望育碧被維旺迪收購。許多人都悲觀的認為,一旦育碧被維旺迪收購,之后的《刺客信條》、《看門狗》、《細胞分裂》這些系列的續(xù)作,都將會變成缺乏誠意的流水線產品。不過,為了保證游戲開發(fā)的自主權,育碧也在一直奮起反抗。關于育碧是否會被維旺迪收購,以及維旺迪收購育碧究竟是好是壞,這些我們先按下不表,畢竟未來的事沒人能說得清。但我想,我們或許能出之前的一些游戲圈內的惡意收購案中,看出一些端倪。

12年前育碧就受過一次難

其實在維旺迪的這次收惡意收購的12年前,育碧就面臨過一次被惡意收購的險境。不過那次他們遇見的對手,不是像維旺迪這樣業(yè)界之外的大財團,而是同為游戲公司的EA。2005年,EA還風頭正盛,尚在世嘉手中“NBA 2K”系列還無法對EA的“NBA Live”系列構成威脅。而05年的育碧,作為日后招牌門面的“刺客信條”系列還只是在醞釀中。兩者力量對比之懸殊,不比今天維旺迪與育碧的實力差距要小。

事情起源于04年年底EA突然收購了育碧連同旗下子公司Gameloft20%的股權,在收到消息后育碧高層第一時間召開了股東會議,號召各位股東不要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出賣公司的長遠利益。此事不僅令當時的法國游戲業(yè)一片緊張,甚至還驚動了法國政府。在一次采訪中,當時的育碧總裁甚至認為,如果EA成功收購育碧的話,會致使法國游戲業(yè)的最后一塊陣地失陷。

不過EA方面卻不認為這是一次惡意收購行為,他們表示自己只是單純的收購了育碧的一部分股份而已,并沒有要求在董事會中占有席位。同時,雙方都是業(yè)界內的合作伙伴,之后還有很多機會互相幫助,因此這次的股權收購并沒有任何的惡意,而且自己之前也已經與育碧以及動視等廠商打過招呼了。

但怎奈當年EA的名聲實在不好,而作為一股新興崛起力量的育碧對EA的威脅,世人也都看得出來。因此在當時,有許多廠商都選擇站在育碧這邊,其中就包括當時歐洲最大的游戲發(fā)行商,雅達利的母公司英寶格。

當年的英寶格還能算是一家大廠

這次的惡意收購事件,最后是靠著育碧的轉守為攻化解的。面對EA咄咄逼人的攻勢,育碧雖然通過各種努力將EA的控股權降低到了15%,但真正將其從收購危機中解救出來的,卻是《刺客信條》的發(fā)售。這部作品的大賣,將育碧的市值提升到了43億美元,使得EA無法繼續(xù)靠著自己在財力上的優(yōu)勢吞并育碧。而育碧自己,也靠著這部作品從一家崛起中的游戲企業(yè),一躍成為了歐美游戲界的一線大廠。

最終是《刺客信條》拯救了育碧

奇跡不是每一次都會發(fā)生

接下來我們要講一個惡意收購成功的故事。其實不僅僅在歐美游戲圈,在東亞,許多游戲公司都曾經面臨過被惡意收購的危機,開發(fā)了網游《奇跡MU》的韓國網禪就是其中之一,只不過,他們沒有育碧那么幸運。網禪的故事與育碧略有不同,如果說EA對育碧的收購,是想趁著自己實力暫且壓過對方一頭,除掉未來的一個強有力競爭對手的話,那么網禪面臨的惡意收購,很大程度上源于公司本身的經營不善。

網禪的崛起源于他們開發(fā)的《奇跡MU》,這款游戲在上市之初,就幾乎能代表當時網游所能帶給玩家的最高畫面享受。在韓國國內,《奇跡MU》與NCsoft開發(fā)的《天堂》幾乎霸占了整個韓國網游市場。更加幸運的是,《奇跡MU》搭上了中國第一次網游熱潮,這也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滿,直到今天,還有許多玩家對這款游戲念念不忘。不過在游戲運營后期,由于以《魔獸世界》為代表的一批重量級游戲上線,嚴重擠壓了網禪的市場。以及網禪對游戲外掛和私服的打擊力度不足,玩家進一步流失,《奇跡MU》逐漸式微。

《奇跡MU》的衰亡令人惋惜

自此之后,網禪的年營業(yè)額逐漸下滑,其中2004年的年營業(yè)額還有531億韓元,等到2005年就只剩下235億韓元了。而在2008年被正式收購之前,公司已經連虧損了13個季度。雖然網禪也有做過自救的打算,但無論是高層重組,還是大規(guī)模裁員,都無法挽救經營上的頹勢。

最終,韓國最大網絡運營公司NHN旗下子公司NHN Games收購了NEOWAV、Liveplex兩家企業(yè)所持有網禪的10.25%股權,一舉成為了網禪的最大股東。不過在幾年前,網禪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趙基勇與幾個核心領導人,就因為一些原因離開了這個他們一手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所以對一些老玩家而言,網禪在這些人走了之后,就已經死了。NHN所買下的,恐怕也只是一個空殼和名號。

NHN所買下的,還是當初的那個網禪嗎?

EA的再次吃癟

接下來要說的這個案例依舊與EA有關,這一回他們盯上的是著名游戲系列“GTA”的發(fā)行商——Take-Two。這一次雙方的較量,與前2個收購案例都有著不同。雖然對Take-Two的惡意收購依舊是以EA的失敗告終,但是雙方選擇通過秘密會議這種方式,來解決這次的惡意收購,卻為事件本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我們還是從事件的起因開始聊起,2008年,EA在收購育碧失敗之后,將目標轉向了在體育游戲上有著直接競爭關系的Take-Two。Take-Two身為2K Game的母公司,EA欲將其除之而后快的理由實在太過充分。要說當時哪款籃球游戲能對EA的“NBA Live”系列產生沖擊,并取代其地位,恐怕就非Take-Two的“NBA 2K”系列莫屬了。實際上,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EA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現(xiàn)今的籃球游戲市場,確實已經成為了“NBA 2K”系列的天下。

“NBA 2K”系列的地位看起來難以撼動,但是十幾年前的“NBA Live”也是一樣的

EA對Take-Two的惡意收購始于2008年2月,EA以每股26美元,總計約20億美元的天價,意圖收購Take-Two。面對EA的現(xiàn)金攻勢,Take-Two也像當年的育碧一樣,馬上聯(lián)系了股東并建議他們不要接受EA的建議。同時,他們還啟動了股東權益保護計劃來抵制EA的惡意收購,并向EA宣稱他們的報價遠沒有達到Take-Two真正的市場價值。

不過EA并沒有那么容易放棄,他們先后5次延長了報價期限,并將最終期限延長到了8月18號。在報價期限延長的這段期間,既有對EA有利的事發(fā)生,也有讓Take-Two粉絲興奮的消息傳來。首先是有媒體爆出,EA獲得了摩根斯坦利及其他銀行總值10億美元的貸款保證。這就意味著,如果EA對Take-Two的收購意向達成之后,將有足夠的資金來確保收購成功。其次,是Take-Two在受到EA的惡意收購后,股價一路飆升,到了5月份,其股價甚至已經達到了27美元,比EA給出的26美元一股還要高上一些。

EA想要為所欲為的話還得再有錢一點

在最后期限到來之際,雙方選擇了進行了秘密會談。其結果是,EA放棄了對Take-Two的惡意收購。但沒有人知道在這次會議上雙方談了些什么,兩家公司在事后的記者會上還商業(yè)胡吹了一陣,Take-Two方面聲稱這次放棄收購對EA來說是一次“建設性的改變”。雙方高層究竟是做了什么利益交換,還是Take-Two有著可以要挾EA的殺手锏,這些我們都難以知曉了。

結語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惡意收購都不能算是一種良性的競爭手段,特別是對創(chuàng)意密集型的游戲業(yè)而言。很多時候,游戲公司一旦被財團收購,也就意味著他們對之后游戲的開發(fā)與發(fā)行都失去了自主權。其最壞的結果就是,一個工作室只要開發(fā)了一款不賣座的游戲,就很有可能遭到雪藏、重組甚至解散。而那些叫好不叫座的游戲系列,也可能因為商業(yè)上的失利而難以推出新作,甚至直接被轉賣他人都有可能。

雖然從本質上而言,游戲公司的經營也是出于商業(yè)目的。但是至少,他們在作品的藝術性與玩法創(chuàng)新上還有著自己的追求,這也就是為何這次的維旺迪收購風波讓那么多玩家自發(fā)的為育碧站臺。畢竟,育碧雖然黑點不少,但它也是少數(shù)幾個,每年都在堅持推出新IP,并持續(xù)進行玩法創(chuàng)新的公司。

持續(xù)創(chuàng)新,持續(xù)推出新IP的育碧

關于維旺迪這次能否成功收購育碧,我無法做出什么預測。但身為一個玩家,我還是希望育碧無論將來面對什么樣的艱難,都能堅持自己那顆勇于創(chuàng)新的心。

5

編輯 林志偉

不可以再宅下去惹

查看更多林志偉的文章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