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夜話:八大菜系都是我的家鄉(xiāng)味

期待中國各地方言都能有在游戲世界里大放異彩的一天,能和地方菜同臺演出就更好了。

編輯胡又天2018年08月23日 18時05分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游戲有關(guān)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圖/胡又天

地方菜

月初去成都參加漫展Comiday 22,上周又去上海的“東方螢燈筏”(TouHou Only 9th,即THO9),再轉(zhuǎn)戰(zhàn)蘇州聽“幻奏盛宴”音樂會,順道再去訪問當(dāng)年《精忠報國岳飛傳》制作成員現(xiàn)在開的工作室。在這些主要活動之外,少不得的自然就是飲食,記憶中熟悉的味道,懷念的川菜與江浙菜。

怎么川菜也懷念,江浙菜也懷念?實情是,大江南北那么多地方菜,幾乎就沒有我不懷念的。這是生長在臺北的福利:幾乎每一種地方菜都吃得到,只要有當(dāng)年他們的人過來。

近代開始叫起來的八大菜系是哪八大還存在爭議──關(guān)乎飯碗,不能不爭,就算定案了,不在名單上的也必須拚命爭取第九、第十,畢竟“四天王有5個人是常識”,八大菜系即便要列到20個以上,也是很合理的。所以這里就只數(shù)東南西北。

東邊江浙,當(dāng)年遷臺的大員、軍人和百姓都多,名店也就不勝枚舉,如“銀翼”“秀蘭小館”“隆記菜飯”“九如”“浙寧榮榮園”“敘香園”“老上?!?,還有大名鼎鼎的“鼎泰豐”,都是我們常去的(或者從九如買生的餛飩、粽子,從鼎泰豐買生的菜肉大包回家自己蒸)。而且我祖父母就是浙江人,我外婆家也是江蘇人,聚餐時自然常選這一系。2011年我研究所畢業(yè)時,第一次回金華祭祖,到奶奶親戚家里吃飯,驚覺那紅燒牛肉的味道和奶奶做的一模一樣,于是對味覺記憶之強固深有所感。

南邊閩粵,閩菜和臺菜不用說了,說粵菜。臺北的港式飲茶和粵菜館也很多,甚至不比香港的差──雖然最頂級的大館,和最庶民的粥面、燒臘是差一些,但中高檔的如“粵香園”“神旺”“品珍坊”等等,都有不少都能做到實惠而美味。老爸在香港工作過一年多,回來飲食功力大進;我讀博士也在九龍城周圍吃了3年,只要愿意多走一點路,不捱學(xué)校食堂里那種有洗潔精味道的蔬菜,都能時時印證食經(jīng)。廣府菜之外,據(jù)查還有客家、潮汕兩大派,客家人和客家菜早在清朝便在此開基傳承下來,無須贅言,潮汕菜在臺北倒是比較少,不過我住香港時也補課補上了。

在洛杉磯趙阿姨家看到的舊書《最新原味粵菜譜》,現(xiàn)在給我?guī)Щ乇本┝?/figcaption>

西邊川、湘、陜,川菜在臺灣地區(qū)也正宗,以前我家附近的“四川吳抄手”老板還是我長輩親戚,后來他退休轉(zhuǎn)讓出去了,大菜的口味退步了一些,但紅油抄手、粉蒸肥腸這些小點還是維持著水準(zhǔn),有時我一個人也會去吃。川籍老兵來臺后發(fā)明的四川牛肉面算不算川菜不重要,“老鄧”“老張”還有幾十家牛肉面做得都很好才重要。維持著水準(zhǔn)的正宗川菜館還有“驥園”,近年也還有一些四川媳婦開了一些很不錯的小面館,如“天府”。太辣的湖南菜我沒法吃,但臺北的都不至太辣,小時候跟大人去過幾次“湘之最”,也忘了是怎么個“最”法;比較常去的是一家忘了名字的家常菜,每次都點“炸蛋”來配飯。陜西菜,臺北也有“勺勺客”,面食和菜、肉都很對,和我去絲路旅游時吃到的相比,除了羊肉沒辦法那么新鮮,其他都不差了。

北邊京魯,“都一處”“京兆尹”“為福樓”“同慶樓”“半畝園”“真北平”等等都是伴我成長的,從炸醬面、大鹵面、合菜戴帽、牛肉大餅卷這些基本款,到宮廷點心,到火鍋,到烤鴨之類的大菜,從平價到豪華都有,甚至比我在北京吃的都好。我在北京也吃過一些真正好的館子,也在一位阿姨家吃過她親手做的極好的炸醬面,但哪里能天天跑那么遠去吃?平常還是只能將就于連鎖店和食堂級別的東西,果腹而已。臺北就不同了,我從家里騎個腳踏車出去,不遠就有好店。山東大饅頭也是兩三代人的記憶,雖然近年老兵漸漸凋零了,面食也都還有傳下來。

講完東南西北當(dāng)然還要來個中。湖北菜,比較冷門,臺北有過“湖北一家春”,離我家也不遠,我沒有吃過比它更好的珍珠丸子(雖然材料也沒多高級,但味道就是正),可惜在我中學(xué)時關(guān)門了,后繼無人。比較悲哀的是河南,還真不記得有哪家是以河南菜為標(biāo)榜的,頂多取個河南的地名。還是把山西從旁邊拉過來支援一下吧,“小山西”的燒餅從小吃到大,此外老爸常說我們小時候在一家很貴的火鍋店一連點過10盤肉,我一直認(rèn)為他把記憶夸大了。

再補個東北和西南:東北有做酸菜白肉火鍋的“長白”,西南有“云松小館”等等云南館,兩者在酸味上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于臺北炎熱的天氣都算對癥。

所以我到大陸來的時候,人家問我吃不吃得慣?只要是好吃的,當(dāng)然一點問題都沒有。有問題更好,出了問題(例如重慶火鍋),找到答案(例如廁所),我的記憶庫就又增加了。

真要說吃不慣的,那就是一些重油重咸重辣,蓋過食物本味的料理。以前跟團來的時候,導(dǎo)游、領(lǐng)隊會再三請餐館少放油鹽、少放味精,結(jié)果還是偶有死咸的情況,不過近年好不少了,大概是因為經(jīng)濟發(fā)展,高血壓、糖尿病也發(fā)展,知道怕的人漸多,年輕人也開始會比較、會講養(yǎng)生;又或者只是因為我學(xué)會避雷了,盡量不點可能太重口味的。

如果還要說不滿,自然就是連鎖店、超市的東西吃起來太無聊了;瀏覽各種飲食文學(xué)和網(wǎng)上的食話,許多都在感嘆以往的好味消失,被一堆沒有靈魂的量產(chǎn)貨取代。但又要怎樣才能找回靈魂呢?辦法不是沒有,只是你沒那工夫每天去做;偶爾能吃到一頓還行的,也就不錯了。也因此,有機會吃到真正好味的時候,都要滿懷感謝。

1969年的食家,已有不少對料理劣質(zhì)化的感慨,而我們也多虧有這樣的一群人,才得以把“正味”傳承至今。對此書有興趣的讀者可聯(lián)絡(luò)我

地方語言

8月21日,國產(chǎn)動畫電影《肆式青春》在B站上架了,大會員可看。相對于先前在網(wǎng)飛上架的英語、日語配音版,中配版最大的不同,自然就是配音(廢話)。

《肆式青春》是3段各自獨立的短片,人物彼此并無關(guān)系,而共同的主題,真正的主角,是1980至90年代的街景、家居和現(xiàn)今的對比,他們用動畫再現(xiàn)不同地區(qū)一代人的童年,并且,配音也多處采用了早就該做、我也一直想要多聽到的方言,雖然不完全。

我對方言和其中的文化,從來都是充滿興趣的。幾年前改編賈平凹散文的《賣豬》就把1978年左右的陜北黃土高原表現(xiàn)得相當(dāng)生動,配音亦好。這種片子我從不嫌多,聽到熟悉的鄉(xiāng)音很高興,聽到陌生的方言更高興,我又可以學(xué)到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肆式青春》第一部是湖南的故事,并以米粉為貫串全篇的名物。然而沒有湖南話,是找不到配音員嗎?有人說,因為湖南各縣,甚至各村的方言差距就很大,但這是理由嗎?差得多,不也很好?何必要拿一種最強勢的,例如省會地區(qū)的來作標(biāo)準(zhǔn),或者怕被挑剔“和我熟悉的湖南話不一樣”就干脆不做了?

料理要戰(zhàn),方言也要戰(zhàn):《肆式青春》的湖南米粉

我國中音樂老師是客家人,她說很多客語歌唱比賽的評審,對音樂和歌藝都不講究,只在乎歌手的發(fā)音是不是“標(biāo)準(zhǔn)”的四縣腔或海陸腔,而這些標(biāo)準(zhǔn)其實也都是近年編字典、開客家電視臺以后,才人為地定下來的。大同之下,本應(yīng)容許小異,有些人硬要以“標(biāo)準(zhǔn)”為美,不想接受自己不熟悉的異質(zhì),這樣一種固執(zhí),實不可取。

第二部在廣州,配的就是廣東話;第三部在上海,就用上海話。當(dāng)然不是都用,而是會看場合和對象,與普通話交替著用,這是忠于實情。

在B站看這部片,或者各種含方言影片的彈幕,看眾人如何圍繞配音來品頭論足,總是饒富興味。有人說這粵語配得還是硬了一點,感覺像在看TVB肥皂劇,又夾雜英文的習(xí)慣是香港人比較多,內(nèi)地比較不會夾,然而女主角在時尚產(chǎn)業(yè)當(dāng)模特兒,講話洋氣一點也合理。還有在鬧底端紅色彈幕用粵語文打字幕不要擋普通話字幕的,又有人回應(yīng)“我全都要”,很歡樂。

大底以前香港文化強盛,粵語歌、粵語片、粵配動畫片都多,所以有能力評論它配音的人也多,而不必是廣東佬。我在香港待了3年,大致也能分辨,這里的配音的確是更像TVB影劇的播音腔,而不是他們平常講話的口吻。臺詞雖然也有白話化,但有些部分感覺還是沒抓好書面語和白話之間的分寸。這是大學(xué)問,外國人做動畫再強也教不來,只能自己的語言自己慢慢磨。

第三部的配音是最少見到差評的,大都認(rèn)為很道地,而且細(xì)節(jié)生動,例如一些普通話字幕沒打出來的土話,以及開頭老板帶口音的普通話。

我外婆家是江蘇人,我兩個舅公講話的口音就是那樣的,所以我聽到的時候感覺很親切。當(dāng)然在親切感底下,還有數(shù)不盡的歷史積淀,不深入進去學(xué)一陣子是難以通曉其中脈絡(luò)的,但能在這里聽出一些線索、一點頭緒,也就很好了。

通常大家嫌中配,最大的緣故應(yīng)該是“不自然”,播音腔太重,和我們平常講話差太多。雖然動畫片中的日語也是播音腔,和現(xiàn)實的日語也差很多,但你不熟悉,就不會感覺出差異。廣東話強勢,長年以來也派生出了自己的廣播腔,所以也會有這個問題;其他地方的語言,縱使是也有上億人口的吳語,因為廣播腔不多或者沒有流行到外地,所以寫臺詞的人和配音員,都還不得不按照生活習(xí)慣來配,而不是沿用既成的廣播腔,也因而留住了自然生動??梢赃@樣說嗎?

總之中國的故事,當(dāng)然應(yīng)該用中配,用真實的普通話和地方語言。如果字幕也能方言直書和普通話意譯并行就更好了。

游戲里的漢語配音

上地方料理和地方語言,除了藝術(shù)與文化上的考量,還有一條很簡單的生意經(jīng):競品少,有藍海市場,而且沒有人做得過我們自己人。就算外國人想來做,也得找我們的人來做。

2012年我在香港的時候,買了United Front Games和Square Enix合作的《熱血無賴》(Sleeping Dogs,或譯《香港秘密警察》,大陸玩家最熟悉的一個譯名叫“睡狗”),一個香港警匪片、黑幫片背景的“GTA”式開放世界游戲,其配音,為照顧國際玩家,是以英文為主、粵語為輔,或者應(yīng)該反過來說,真正的本體是戰(zhàn)斗時各種道地的粵語粗口,還有開車時可以選擇播放的“廿四味”樂團的饒舌歌。這些配音誰配的?當(dāng)然是香港的工作室。在感嘆香港游戲業(yè)不足以開發(fā)3A大作的同時,總算演藝行業(yè)的老底還足以在這等作品里分到一杯羹。

《熱血無賴》最出色的女角是這位復(fù)仇的冰室老板娘,強烈推薦

2015年,以1980年代香港為背景的手游《光輝歲月》(有抽卡RPG和互動電影兩作)也做了粵語配音,并且還在游戲中辦了日報,接受各種圍繞舊時風(fēng)物的投稿。我和不少人出于友情和情懷,也玩了一陣子。從大處看,這也只是一款打不開局面的小廠手游;但從小處看,有地方歷史、語言、文化的加成,它取得了超過其游戲性很多的成績。

其他有在國產(chǎn)游戲里成規(guī)模出現(xiàn)的方言,我記得的也就是改編自霹靂布袋戲的《霹靂奇?zhèn)b傳》和金光布袋戲授權(quán)的《金光群俠傳》幾作,請到原班人馬──霹靂就黃文擇、金光就黃立綱自己上。雖然原汁原味,但也沒什么驚喜可言。騰訊的《歡樂麻將全集》也有方言配音,但來來去去也就平平板板那幾句。要說驚喜,得數(shù)暴雪出的《爐石傳說》在臺灣地區(qū)的版本了,有閩南語也有粵語。

聽說在2000年左右,《CS》1.6版最流行的時候,有人做過臺語(閩南語)語音包,把投擲手榴彈的“Fire in the hole”改成“請你呷芭樂”(芭樂讀作“拔辣”,學(xué)名番石榴者也),土味十足,風(fēng)靡一時,可惜我沒聽到過。近年武俠RPG開始講究配音,但是現(xiàn)代感過重的書面語臺詞,和生澀的普通話配音都很難令人不出戲,我時常就想,不如改用客家話,或者某些沒成為官話的方言來配,既能作出古意和距離感,又還是漢語?然而隨便一個人都能從藝術(shù)、文化、生意經(jīng)各方面舉出許多不可行的理由,我也就只能想想而已。

1989年李立群、金士杰主演的相聲舞臺劇《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在段子二“國與家”里描述了一個匯聚了南腔北調(diào)的眷村,說哪里話的人都有,擠在這小地方的各種誤會和怪趣,還有人住久了口音被打亂,混到誰也不知道他從哪里來,也聽不懂他的話了。李立群把各省的腔調(diào)都學(xué)得活靈活現(xiàn),這自是他從小耳濡目染之功。

我生長的年代較晚,各種方言已經(jīng)漸漸被標(biāo)準(zhǔn)化的“國語”磨平了,即使是人口最多的閩南語,也流失了不少土話。地方菜的傳承比較沒有斷,我也有口福,不至于連以前有過什么精彩的料理都不知道,然而在方言上,有很多就只能從文字?jǐn)⑹隼镒废肓恕?/p>

比飲食稍好的是,偶爾有人會挖出老電影、老唱片來給大家看和聽,不用多花錢就能感受到,但時代畢竟已經(jīng)變了。也因此,能在虛擬世界里,把這種種風(fēng)物保育下來的動畫與游戲,就格外可貴:能多留住一種方言或菜肴,將來的小孩、大人與外國友人,就多一種可親的“家鄉(xiāng)味”。我有幸能在小時候就在一個城市里嘗遍中國,這在不具備特定時空條件的地方是不太可能實現(xiàn)的。然而語言、鄉(xiāng)音,就可以通過影劇和游戲的傳播,在未來的世界里繼續(xù)傳遞過去的信息。

期待中國各地的方言與菜肴,都能有在游戲世界里大放異彩的一天。

(《美游心影錄》下篇順延至下期夜話。)

4

編輯 胡又天

youtien@chuapp.com

沉默是金碗的湯瓢

查看更多胡又天的文章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