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第九藝術”這個概念的誕生其實并沒有什么根據,也沒有什么權威性。
只要是對互聯(lián)網和游戲有一定了解的人對“第九藝術”這個詞都不會感到陌生,甚至對它的理解都不會有歧義。
“第九藝術”——不就是電子游戲嗎?
現在可能不會有人對這個概念提出什么疑問,因為電子游戲也確實稱得上第九藝術之名。要證明這一點,隨手就可以拉出一大堆耳熟能詳的例子,比如《生化奇兵》,比如《異域鎮(zhèn)魂曲》,比如《Journey》,作為一種以互動為主的媒介,游戲能帶來其他媒介無法提供的獨特的藝術體驗。
但如果深究一下,“第九藝術”是電子游戲,那么公認的前八大藝術是什么,“第九藝術”這個稱呼究竟又從何而來?
“第九藝術”的出現基于已有的“八大藝術”,“八大藝術”即文學、音樂、舞蹈、雕塑、繪畫、建筑、戲劇、電影八種藝術門類,“第九藝術”即在八大藝術之外出現的新型藝術形式。
對“第九藝術”的常規(guī)解釋大抵如上,但是事實上,這種解釋方法本身也存在著不少無處可考的地方。
首先是作為“第九藝術”存在之基的“八大藝術”??赡懿簧偃硕悸犝f過八大藝術原本是七大藝術,因為上世紀電影發(fā)展愈加完善,所以電影得以躋身藝術領域,成為全新的第八藝術。稱游戲為“第九藝術”,也是效仿電影進入“藝術殿堂”的方法。
那么前七大藝術又是哪里來的?
如果你試圖較真,會發(fā)現所謂“八大藝術”的說法源自意大利詩人,電影業(yè)先驅喬托·卡努杜(Ricciotto Canudo)在1911年發(fā)表的文章《第六藝術的誕生》(Birth of the 6th art),在這篇文章中它將電影定為建筑、雕塑、繪畫、音樂、詩歌之后的第六大藝術,后來他又覺得舞蹈誕生這么久,應該也算上,所以舞蹈也被拉進了藝術門類中,將電影擠到了第七位。
后來,戲劇則是不知道被誰算了進來,湊足了八大藝術。從非中文網絡對于八大藝術的探討來看,戲劇被算入八大藝術也是只在中文互聯(lián)網圈內流行的說法。
而“建筑、雕塑、繪畫、音樂、詩”這“五大藝術”則是黑格爾在《美學演講錄》(Lectures on Aesthetics)中提出的說法。
值得一提的是,算入了戲劇的“八大藝術”可以說是只在中文互聯(lián)網流行的說法,維基中“八大藝術”沒有對應的英文詞條,“八大藝術”本身的席位也并不固定。在如今的中文互聯(lián)網中,你依然能找到不少文章或組織仍將電影稱為第七藝術。
若“八大藝術”本身的存在都值得商榷,那么“第九藝術”的提法也就成為了空中樓閣。游戲可能是第八藝術,也可能是第十藝術,甚至直接染指“老七大”的席位說是第一藝術,第二藝術也沒什么問題,因為這種“為藝術論資排輩”的行為本身并沒有什么根據,也沒有什么權威性。
“第九藝術”的說法在今天如此流行也和當年手握《魔獸世界》如日中天的第九城市在各種場合解釋自己公司名稱的含義有關。在公司簡介的第一句話中,第九城市這樣寫道:
第九城市(以下簡稱“九城”)是位于中國的互聯(lián)網互動娛樂公司,致力于通過“第九藝術”——游戲藝術,為都市人創(chuàng)造一種全新的在線娛樂生活方式。
不過“第九藝術”的源頭當然不在于此。
與“八大藝術”一樣,“游戲是第九種藝術”的說法也是只在中文網絡中流行的說法。由喬托·卡努杜確立的“七大藝術”體系主要在法國文藝界流行,并未能成為世界通行的概念,而且在談及為“七大藝術”或“八大藝術”添加一位新成員時,不同群體,不同文化的人也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即使談及在中文互聯(lián)網圈中“第九藝術”究竟代表什么,電子游戲也不是唯一候選。
“第九藝術”這一概念在歐美有各種用法,比如上圖中法國有人將第九藝術視為連環(huán)畫,而在Reddit中,“The Ninth Art”被視作漫畫(comic)。將漫畫定為“第九藝術”也是歐美比較常見的觀點。
在探尋“第九藝術”源流的過程中,我還看到了一篇16年前的非常有趣的報導——《電腦游戲 第九藝術或海洛因》,出處是《人民日報海外版》。
文中提到“有人已經把電腦游戲稱為青少年的第九藝術,有的指出它已經塑造了新一代人的精神結構。”那就說明,至少在21世記以前,就已經有將電子游戲稱為“第九藝術”的說法了。
將電子游戲稱為“第九藝術”的第一人的線索,隱藏在一個如今已經看不出與游戲界沒有什么關系的大學教授的個人履歷中。
早在1997年,時為大二學生、半職業(yè)撰稿人的吳冠軍為1997年6月號的《新潮電子》供稿《第九藝術》一文,這篇文章也被發(fā)布在Pchome上。
經過我們的查證,這篇文章最早提出電子游戲是第九藝術的概念,也是中文互聯(lián)網“第九藝術”指電子游戲這一共識的濫觴。
當年的《第九藝術》一文因年代久遠,網上的絕大多數鏈接都已經失效(包括百科中提及的Pchome),不過我還是托一位朋友在北大圖書館找到了當年的雜志原文,并采集了照片。不過介于圖像并不便于閱讀,在這里一并提供電子版鏈接。
除了來自本人的直接證據外,還有吳冠軍當年同在天驕工作室的朋友nofear在博客文章中記錄的旁證。
所以說“第九藝術”的提法最初只源自一個撰稿工作室中的一名大二學生的個人觀點。這一觀點會為中國游戲界乃至于整個中文游戲玩家社群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原作者恐怕也未必能料到。不過既然如今“第九藝術”已經確定無誤的成為了電子游戲的代名詞,那么再來探究游戲到底適不適合被稱為“第九藝術”可能也沒有太大必要了。
與喬托·卡努杜在1911年用一篇雄文將電影捧進“第七藝術”大家庭一樣,吳冠軍的《第九藝術》一文也誕生于國內電子游戲市場誕生初期,迫切需要他人認可的階段。
1911年距電影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僅過去了16年,雖然當時的電影基本還是黑白默片,但在1911年之前,電影界已出現了《火車大劫案》《科學怪人》《綠野仙蹤》等有著一定藝術價值的影片,“電影”給人的印象從記錄日常生活的短片逐漸變?yōu)槟苓M行宏大、完整敘事的,可以表達現實故事也可以展現幻境傳說的新型娛樂形式。
1911年,好萊塢第一家制片廠成立,全美已有一萬家以上鎳幣電影院,第一本電影雜志《PHOTOPLAY》雜志在美國創(chuàng)刊。
當時的電影業(yè)與1997年的中國游戲業(yè)一樣,需要一個名分來證明自己“不僅僅是娛樂手段”。或者更直白地說,需要往臉上貼一點金,讓自己看上去更名正言順、更上等一點。
1997年的中國單機游戲出現了“國產三劍”中的最后一劍《劍俠情緣》,出了即時戰(zhàn)略游戲《生死之間》,也出了給國產單機以沉重打擊的《血獅》。
1997年社會對電子游戲的認知還是純粹的不務正業(yè),做游戲的沒有什么創(chuàng)富神話,玩游戲的也不可能靠打游戲為國爭光。
但是同時,1997年席德梅爾的《文明》系列,牛蛙工作室的《地下城守護者》都已出現,游戲展現出了自己獨特的氛圍與可能性,如1911年的電影一樣,一部分人不了解它并質疑它,另一部分人認為它將是時代的新航標。
在1997年,一篇《第九藝術》可以說是時代的選擇,就如同1911年的那篇《第六藝術的誕生》一樣。一篇文章不可能扭轉所有人的觀點,但是至少能提供一種看待新事物的全新角度。
這個問題再進一步就會變成“電子游戲需要被稱為藝術嗎?”或者“電子游戲能算是藝術嗎?”而這個問題一旦開始詳述,可能就要鋪開幾十萬字的學術論文、資料、討論記錄,所以我姑且跳過證明游戲是不是藝術的部分,直接使用部分權威組織與專家的表態(tài)為此觀點背書。
美國政府下屬的美國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簡稱NEA)曾在2011年宣布,所有為互聯(lián)網和移動技術而創(chuàng)造的媒體內容、包括電子游戲被正式確認為藝術形式。
近年來電子游戲可以算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已經成為了在學界與民間都有廣泛支持者的觀點,一般認為,電子游戲組合了舊藝術門類中的絕大多數,并且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表現形式。電子游戲同時具有一門藝術需要的“自由”及“審美”特點,它理當被視作藝術。當然,不能回避的是,也有大量商業(yè)游戲無法被稱之為藝術。
電子游戲發(fā)展到今日,我們可能已經不再需要為藝術冠以“第九”來拔高電子游戲的社會價值了,游戲是第九藝術這樣一種說法也在慢慢過時,不過“第九藝術”也確實在特殊的時期為電子游戲玩家、游戲行業(yè)從業(yè)者提供了避難的港灣。如今我們再談起“第九藝術”的源流,雖然發(fā)現這個說法當年僅僅是一家之言,但畢竟它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它的誕生和流傳過程,也是對歷史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