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買快樂”,這個概念可以很雋永,也可以很“虛”。
上周,育碧宣稱將從9月起停止旗下部分老游戲的線上服務。官方網(wǎng)站上詳細列出了受到影響的游戲、涉及的平臺和具體服務,包括無法再購買和重新下載的DLC。這件事剛出的時候,袁偉騰老師已經(jīng)在夜話里寫過大致的情況。
這件事情有一些新進展。在公告發(fā)布之后,《刺客信條3》衍生游戲《刺客信條:解放》以及《獵殺潛航5》的Steam頁面上悄然出現(xiàn)了一行通知,顯示“此內(nèi)容在2022年9月1日后將無法使用”。很多玩家認為,這代表哪怕之前已經(jīng)買下這兩款游戲,它們在9月之后也完全不能玩了。這種可能性引發(fā)了玩家的疑問和不滿。
在事情發(fā)酵之后,育碧很快作出回應,表示Steam等平臺上的通知有誤,已經(jīng)購買游戲的玩家完全可以繼續(xù)游玩,也可以再次下載相關內(nèi)容,他們會更正錯誤的通知。
所以,這次的風波算是有驚無險。除了一款VR的純線上多人游戲徹底不能玩了之外,喜歡老作品的玩家還是可以享受從前的單機體驗。不過,就像袁老師之前說的,這多少還是折射出一種焦慮:在數(shù)字時代,有多少東西真正屬于你呢?
當然,很多時候,比起懷舊不懷舊,玩家只是想要個說法,確保自己的權(quán)益:如果是我花錢買斷的游戲,這游戲就應該成為我的所有物,廠商無權(quán)再以各種理由收回去,說不讓玩就不讓玩了。
但這個問題也許還有另一個角度。包括游戲界在內(nèi)很多領域里,“出售服務”之類的說法越來越流行。也就是說,廠商兜售的重點不在是光盤、卡帶,甚至不一定是游戲內(nèi)容本身,而是“服務”和“體驗”。這樣一來,但凡你買了游戲并且玩過,經(jīng)歷過一段精彩的故事或者一兩場酣暢的競技,就不能算沒有享受到購買的價值。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尤其是游戲這種集大成的互動媒介,你很難說清楚自己究竟花錢購買的是什么。“花錢買快樂”,這個概念可以很雋永,也可以很“虛”,就像一切精神刺激和感官刺激一樣轉(zhuǎn)瞬即逝。在通關若干時間后,當你想要重返一款游戲,想要找回的也許不是某種特定的玩法、畫面,而是最初進入某個故事、遇見某種風景的感動。然而,哪怕光盤還在,存檔還在,服務器還在,一切都在,那些感動很可能依舊找不回來。
所以,有時候,這種對“服務”和“體驗”的強調(diào)會令我感到迷茫,而且這種迷茫已經(jīng)和游戲本身沒有太大關系。尤其是,當我們不斷地在種種“服務”和“體驗”中尋找感動和快樂的時候,是否意味著我們在物質(zhì)世界里已經(jīng)裹足不前?
一方面,現(xiàn)在很多人很難去消受未被打磨和設計過的粗糲的情感和人際關系;另一方面,大城市不穩(wěn)定的生活和逼仄的生存空間,讓對物質(zhì)和實體商品的占有很多時候反而變成麻煩。最開始是把實體書和碟片換成電子版,然后是借著遠程辦公壓縮掉一切多余的外貌和社交消費。與此同時,蝸居在沒有陽臺的小房間里,在虛擬世界中建造一百座美麗庭院,想象陽光照在露臺上的感覺……人們看起來是在消費被精煉過的“體驗”,實際上也只有條件享受模擬出來的體驗。這種概念還挺賽博朋克的。
技術至上主義者也許認為一切都可以解決,我們還有VR呢,未來還想搞腦機接口呢……好像一切都只是模擬質(zhì)量的問題。不過到時候,人們真的能準備好拋棄物質(zhì)的、實體的體驗嗎?